师大五雅中学2021年下学期教研简报(七)
10月20、21日教研组、备课组进行了集中教研活动。学校派朱颖智老师
参加了市2021年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片段)”现场展示比赛活动,派出王婷、刘丽芳两位老师聆听了市2021年初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片段)”现场展示活动。
10月17日校委会主持召开了2022届高三、高补联考成绩分析会。张家贵书记对(高考)教学质量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教研要质量”要求,指明了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向。
一、活动亮点
1、活动金句:①“语文的“读”要读出激情与效果,一定要在如何有效“读”书上下功夫”(高二语文组);
②“把每一堂公开课上精彩,把每一堂常规课当成公开课来上!”(英语教研组);
③“要把历史知识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历史活起来,又不能把历史课讲成语文课、政治课”(历史教研组)
2、高一地理组按照“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流程备课。教案设计附后;九年级数学组、高补生物组的教学设计操作性强。
3、高三语文组、高补语文组、初中物理组、九年级英语组、九年级数学组、九年级政治组、高一年级历史组、高二数学组、八年级生物组对下周教学重难点进行了研讨。
4、高补数学组提供了知识细目表;高补化学组收集了高考考点,并分析。
5、七年级英语组对“学情分析”实践进行了研讨。
二、本次活动情况分析(附表1)
三、本周公开课活动掠影(附后)
四、外出学习体会与参赛感悟
《只有精准才能构建有效课堂》 张小平
师大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2022年高考总复习备考对策公益研讨会》有两个主会场,一个是学科高考复习九个分会场,一个是教学管理会场。在教学管理会场长沙六中向雄海校长作了报告《大数据分析的精准教学策略研究》、师大附中王建主任作了报告《新高考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聆听两个报告后引发了我对学校教学管理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1、精准计划才能更好的推进实施有效课堂。附中的学科组都有“周计划”,我校正在推行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要求学生有“长、中、短”预习,还要求备课组在教研活动中集中“预”备课,对下周教学内容进行研讨,还提出采用“微课”的形式“预”上。今后还可以尝试教师把教学计划展示在班级教室。
2、精准分析是实施有效课堂的前提。附中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对各类练习中学生的错误进行提炼,确定复习专题,而且形成了成果。在2021年上期教研活动中,我们收获了一些备课组优秀案例,形成了17个小专题,但是教研组没有重视,没有持续研究,乘胜追击,构建本学科的研修特色。高补年级要求备课组梳理学科知识双向细目表,是教学精准分析的重要举措。
3、学情分析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起点。附中的问卷调查、知识测验等具体操作值得我们学习。教务处强调得多,期望年级、教研组能够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创新工作方式,整体情况不如人意,但高二数学组在教学设计设置“预习”,高二生物组坚持“问卷调查”引导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
4、精细的教学流程是有效课堂的标志。附中的课堂有以下特色:1、有目标2、有引入3、有体系4、有板书5、有思维6、有讨论7、有练习 8、有互动9、有总结10、有作业(以考代练),课前演讲、小组合作、试验探究等课堂活动寓教于乐。我们的课堂思维性不够是我们的硬伤,许多课堂教学以识记层次为主题,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乏力。
5、精致的教学成果体系是有效课堂的有力支撑。附中把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成果教学梳理,形成了健全的教学成果体系。高补地理组开始尝试在采用《导学案》,就是我们对构建教学成果体系行动的第一步;高补生物组在附中汪特《高中生物考前知识背记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把生物知识分印,分散记忆。
当前我们的备课质量不高,形式成分较多,我们要求教研组长指导本学科各备课组集中成员智慧,在课标解析、内容剖析、学情分析、中高考命题趋势等方面进行研修,淬炼形成五雅研修特色。
教务处将总结高补地理组等改革的经验,逐步在其它学科、其它年级推动,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质量永远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材施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教学精华,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坚守主阵地:课堂教学。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为搞好五雅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成绩而奋斗。
江俊标(高考历史)
这次长沙高考研讨会之行,可谓受益良多,感悟颇深。十月十七日早晨,全省的历史老师冒着寒意赶往位置较偏的长沙卓华高级中学,听长郡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王强山的主体发言《从2021年湖南高考试题看2022届历史学科备考》,听后感悟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站得高、看得远
王老师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导入,构建了历史高考评价体系框架思维导图,历史试题的思想性在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围绕这一思想性,要求教师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即必备知识(从教材出发的外延知识)、关键能力(获取、分析、归纳、综合、阐述、论证、评价等能力)、学科素养(历史解释、史料证实、时空观等)、核心价值(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由此而形成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四翼起飞。
二、选择题要注重知识性、思辨性、学术性
知识性是教材的拓展升华,不是教材的现成内容,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量。思辨性在于强调思考和辨别,高考没有太简单和直来直去的题目。学术性是指近期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新颖的特点,并且高考选择题注重知识性、思辨性、学术性的结合,这更增加了学生解题的难度,在平时的上课中和训练中把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三性能力。
三、要注重内涵的挖掘和知识的延伸及迁移
高考历史知识的考查并非只是简单的再认再现,而体现在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上,即知识内涵的挖掘、知识的延伸及知识的迁移上。那教师的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对教材知识的向外延伸,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适应高考。
四、讲清历史概念,以不变应万变
学生做错题目,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教师没有把历史概念讲清楚,历史概念是不变的,而历史题目是千变万化,只要教师把历史概念讲清了,那历史题目千变万化也不离其宗。
五、非选择题主要以历史学科能力立意,注重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强调归纳思维、比较思维、分析思维与演绎思维。其二为历史学科素养,主要包括阅读能力、阐释能力、论证能力、评价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这在历届高考非选择题当中,这些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在非选择题上拿高分。
王婷(初中数学)
10月19日,我有幸前往九中参加了郴州市2021年初中数学比赛暨培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倾听了7节赛课,本次学习使我对数学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二、教学环节精致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都能尽力做到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度、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下为教学过程体会较深的几个亮点:
课题一: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教学的引入:
(1)你能快速算出这个方程的x1+x2 ,x1*x2
(2)回顾求根公式,由此看出根由系数决定,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3)利用小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视频引入,激发孩子们探究问题的热情。
2、探究:
在解方程,填表,探究,猜想根与系数关系的这个环节上,如何有效把控时间,学习到以下技巧:
(1)按小组顺序每组做一小题,缩短环节所占用的时间,重在结果的观察,发现;
(2)在表格中,不仅有x1+x2 ,x1*x2,还让学生直接计算了-b/a,c/a,更直白明了。
3、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证明,第一种学生易想到即利用求根公式证明,然这种证明不是通法,不适用与高阶方程,且在数学史上,是先发现根与系数的关系再发现的求根公式,所以教材提出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利用因式分解和多项式相等的规定来证明,这种方法在高阶方程上也适用。
在突破证明这一难点方面,对肖丕林老师的设计深有感悟,以下为肖老师对这一难点的设计过程:
(1)写出一个以1,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有:
(2)方程的根为1和1/2,则以1和1/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则:
(3)方程的根为2,-1/3,则2和-1/3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则:
(4)练习:的根为3/2和-3/2,则我们可写成:
(5)的根为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为:
引出第二种证明法,由此突破,学习易理解以及采用这种通解方法,学生的推理能力也大大提升。
4、教学活动:(1)采用抢红包答题方式,激发学生答题积极性;(2)视频介绍韦达,学习数学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掌握知识后的自信感。
三、使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倾斜
数学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在这些示范课中,教师将数学问题机智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课题二:构建实际背景解释图象所表达的函数关系
就这一课题各赛课老师从以下课题为例:构建二次函数关系式解决最大利润问题、一次函数的应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抛物线型问题、汽车能通过隧道吗?
亮点教学过程记录:
1、李玉老师:
用简单的一次函数图象,赋予表示电梯匀速向下运动的过程,x:表示时间(min),y:人距离一楼地面的高度(cm),人距离一楼地面高度y随时间x的变化而变化,举出其他实际例子:1、饮水机出水2、加满油的油箱3、燃烧的蜡烛4、手机电池用电量。
利用小组探究:(四人一组)观察图象,构建符合下面函数图象的生活情境1、游泳池2、往返A、B地3、药片的含药量4、仓库库存 例:仓库库存y(kg)随时间x(天)的变化情况,线段OD:匀速入库 线段DE:匀速出库
总结:(1)观察函数图象,找出函数图象的特征;(2)联想生活实际,构建情境;
(3)赋予x、y实际意义。
紧接着是难度较大的复杂的时间与路程有关的分段函数图象,问:有几段与x轴平行呢?表示什么含义呢?突破难点。
最后以数学成绩与月份的函数图向学生们表示祝贺,现学现用,先后呼应。
2、邢青青老师:
采用自己从家到学校上班的百度地图轨迹,抽象出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象,提出问题,请学生们解答。
3、童致强老师:
采用中国跳水队视频作为引入,提出在跳某个规定动作后,电脑扫描成轨迹是一条抛物线,来根据已知数据如何得出该抛物线的表达式呢?全程一跳水队为实际背景,把学生带入从教练角度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入即本节课问题的研究背景,使得课题更具深刻。
4、何粤姣老师:
通过货车是否能通过隧道运回清江的橘子这一引入抽象出二次函数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求函数解析式,从而发现一种最适当的建立方法,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点的坐标,带入解析式求解,把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答案,在此落实交通规定,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找出教育教学中找到各方面与别人的差距,积极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刘丽芳(初中数学)
关于这次去九中学习,我有以下的感悟,想要上好一堂有效的数学课,老师需要具有以下素养:
1、外貌很重要:女:优雅大方,男:帅气,风度翩翩
2、课件:制作精美,教学设计好
3、课堂准备充分、内容一样,形式不一
4、情节引入精彩,或单刀直入
5、除了教教学内容,还教了做人思想,进行思政教育
6、偶尔可以适当放慢教学速度
7、知识点上不能有误,比如漏Δ≥0
8、精确描述数学概念,不能随意
9、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后可找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10、时间的把握需要精准
11、普通话要好,语言具有亲和力
12、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13、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粉笔字要练好,PPT的制作水平需要提高
15、例题讲解要透,需要老师示范
16、学生为主体
17、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翻译”到图形当中是初中生学习的障碍
18、学会使用几何画板(函数)
19、教学理念的改变,不能满堂灌
20、渗透数学思想
21、研究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朱颖智
(市2021年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片段)”展示参赛感言)
很荣幸能参加郴州市2021年高中青年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片段)”展示评比活动。感恩学校和数学教研组给我的展示机会,也特别感谢高补胡老师、周老师和高三数学备课组所有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整个活动从设计到磨课到最后成型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想,这里主要总结下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首先是收获。一是收获了一些新的观念,如教学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等等。二是在磨课过程中更正了一些不足,如学会用精练的语言等。三收获了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理念,要讲的准确、讲的精炼、讲的简单易懂还要讲的清楚。四是教学的设计更加规范,ppt制作技术有所提高。
其次是不足。一是技术手段未及时更新:例如有些参赛老师使用了手机和多媒体同屏的技术,能直接展示学生练习情况,学生也能清楚的看到老师的点评;练习题以手游的形式进行,学生参与感很强等。二是没有把教学内容本身真正的放在第一位。虽然深知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最最重要的部分,但最后呈现的和自己希望的教学内容才是最最重要的部分还是有点差距。好在这次锻炼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同时也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些这方面的方法和手段。
(朱老师在胡阳明老师、陈飞老师的指导下获市二等奖)
教务处
2021年10月25日
附:
《风成地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
||||||||
课题名称 |
《风成地貌-风蚀地貌》 |
|||||||
科目 |
地理 |
教学对象 |
高一年级 |
课时 |
3课时 |
|||
版本 |
湘教版 |
单元章节 |
第二章第二节 |
|||||
二、教学任务分析 |
||||||||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二节内容,既是第一章地球圈层中岩石圈的内化,又是流水地貌的延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已有流水地貌作为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风力作用入手,着重介绍风蚀地貌和沙丘的形成,以此为实例,给学生介绍风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貌形态的。 |
|||||||
学情分析 |
该部分内容总量多,且各种地貌形成过程较为抽象,考虑到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并且区域意识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入案例,运用视频演示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适当拓展案例进行强化,让学生建构牢固的知识框架。 |
|||||||
三、教学目标 |
||||||||
核心素养: |
||||||||
区域认知 |
1.初步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区,并对西北干旱半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
|||||||
综合思维 |
1.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貌的塑造作用,知道一些基本的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如沙丘。 2.知道如何区分沙丘迎风面和背风面。 |
|||||||
地理实践力 |
1.学生提前预习有关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3.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
人地协调观 |
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2.培养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念,初步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科学发展观。 |
|||||||
四、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 |
了解风成地貌的主要分布地区;判读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和景观特征 |
|||||||
教学难点 |
辨析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
|||||||
五、教学方法 |
||||||||
教法 |
讲授法、案例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
|||||||
学法 |
读图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
|||||||
学法指导:复习及完成导学案填空题、针对性的进行讲解练习、学生要参与交流和互动实践中来、学会做课堂笔记、学生要学会整合知识点; |
||||||||
六、教学过程 |
||||||||
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①教师投影沙漠图片,并配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介绍其中的意思,并讲解该句诗中的大漠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风成地貌的一种类型,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这种形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③沙漠是一种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因其分布范围广,环境恶劣,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成地貌。 |
②思考、展开热烈讨论、再回答。 |
诗词导入配以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
新课推进 |
板书:2.2风成地貌 ①出示三种不同风力作用图,依次讲解风力作用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形式。
【板书】风力作用: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形式:风力侵蚀、风力搬运和风力堆积 A(源头侵蚀)-----(搬运)-------B(堆积区) 继续出示我国沙漠分布图,提问:这种地貌主要形成在哪些地区呢?并从课本中找到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的定义。
板书 风蚀地貌 ③问题: 1.阅读书本P48-49,区分风蚀作用、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2.欣赏图片,说出风蚀蘑菇、风蚀柱和风蚀壁龛的成因。 ⑤教师总结相关概念,风蚀作用是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的过程;并把吹蚀和磨蚀作用比作生活中的尘土被吹走和大风携带雨水对脸颊的摩擦过程。 |
②倾听、理解并回答:沙漠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蚀地貌是风力使地表受到破坏形成的地貌,而风积地貌使风中沙粒在地面沉积形成的地貌。 ④仔细阅读课本并回答相关问题。 |
通过出示相关图片、举例子的方法,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又让学生阅读课本材料,提高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 |
|||||
新课推进 |
①出示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和风蚀雅丹的图片,依次分析其形成过程。
风蚀蘑菇:上大下小(磨蚀有差异)、裂隙广布(风化作用强) 风蚀壁龛:岩壁陡峭(风蚀)、多蜂窝状(风化作用强) 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风化强) ③重点分析:风蚀雅丹的成因 播放雅丹地貌的形成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雅丹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教师总结:雅丹地貌的景观特征与形成过程并强调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方向平行。 【过渡】在了解风蚀作用及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地貌形态之后,现在让我们来实战演练一下。 |
②学生仔细听讲,认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④观看雅丹地貌视频,思考雅丹地貌的特征和形成过程。 |
通过出示典型的风蚀地貌图,分析其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
|||||
新课推进 |
案例分析: ①出示P50柴达木盆地材料,让学生思考多戈壁的原因(从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来分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 200 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③师生共同总结 1.物质来源(昆仑山河流和洪水携带碎屑物在山前堆积) 2.外力作用(气候干旱,多大风,将大量颗粒较细的物质吹走,颗粒粗的砾石留在地表) |
②学生思考并回答。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以致用,强化知识,并树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观念。 |
|||||
过程性评价 |
下图为我国一雅丹地貌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1.图示雅丹地貌形成的最主要气候条件是( ) A.高温 B.干旱 C.洪水 D.潮湿 2.形成雅丹地貌的最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3.据图判断,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最可能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正北风 D.西南风
|
查漏补缺 |
||||||
课堂小结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风成地貌中的风蚀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风蚀作用分为吹蚀和磨蚀,这两种侵蚀作用会产生各种形态的风蚀地貌。其中希望大家能熟记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并能从物质来源和外力作用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课后请大家及时复习这部分知识点并预习风积地貌的相关内容。 |